数据部门曾指出霍伊伦转会费不应超过5000万镑,曼联最终付7200万

英超转会市场就像个大戏台,各家俱乐部你方唱罢我登场。

最近曼联俱乐部内部闹出件新鲜事,把球迷们都看懵了——新老板拉特克利夫公开说俱乐部数据分析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,这话就像往油锅里泼了盆冷水,让足球圈炸开了锅。

要说这事还得从头捋。

十年前英超开始流行用数据分析球员,曼城、利物浦这些俱乐部早早就建起专业团队。

曼联虽说动作慢了点,可也不是完全没动弹。

前几年俱乐部高层阿诺德和默塔夫确实花了不少钱搞现代化改革,光是数据部门就招了二十多个专业人才。

去年夏天被解雇的数据总监乔丹,就是当初从零开始搭建这个部门的核心人物。

可问题就出在这儿。

新老板拉特克利夫手下的体育总监布雷斯福德,连乔丹的工作情况都没仔细了解,直接就把人给开了。

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,俱乐部审计部门明明给数据部门打了高分,这前后矛盾的操作让很多老球迷直摇头。

有内部员工私下说,数据团队这些年做的分析报告,经常在决策时被扔在一边,成了摆设。

说到转会市场上的糊涂账,曼联球迷可都憋着股气。

就拿去年续约左后卫卢克肖这事来说,数据明明显示这位球员伤病记录多得吓人,结果俱乐部还是给了他四年高薪合同。

结果续约后两年里,卢克肖总共才首发踢了20场英超比赛,最近一次上场还是13个月前的事。

这种明摆着的风险,管理层怎么就视而不见呢?

今年最让球迷心疼的是霍伊伦的转会。

曼联数据团队早就测算过,这丹麦小伙的转会费要是超过5000万英镑就不划算了。

可俱乐部硬是掏出6400万英镑真金白银,加上浮动条款最高要到7200万镑。

类似的情况之前也发生过,像花大价钱买来的安东尼和卡塞米罗,数据团队早就提醒过风险,可决策层就是不听劝。

不过话又说回来,数据分析也不是万能灵药。

去年从切尔西买来的芒特就是个例子,三家俱乐部(包括擅长数据分析的利物浦和阿森纳)的数据模型都没预测到他会有这么多伤病。

这事也说明,足球场上有些风险确实很难用数字算清楚。

现在最让业内人士看不懂的是曼联内部的管理混乱。

数据部门辛辛苦苦做的分析报告,经常在转会决策时被束之高阁。

有知情人透露,很多时候主教练的个人喜好压过了专业建议。

比如某位荷兰籍教练就特别喜欢用自己熟悉的球员,哪怕数据团队拿出再专业的分析,也抵不过教练组一句"这球员我知根知底"。

财务方面的问题更让人头疼。

曼联现在队里30岁以上的老将拿着全队43%的工资,这和现代足球讲究的年轻化趋势完全背道而驰。

就拿卡塞米罗来说,30岁的人拿着35万英镑周薪签四年合同,这操作怎么看都像在赌博。

数据团队早就提醒过,这个年龄段的球员状态随时可能下滑,可管理层觉得找个经验丰富的老将镇场子更重要。

医疗部门和数据团队的矛盾也浮出水面。

有次数据团队搞了个预测球员受伤的新系统,结果队医们集体反对,说电脑程序侵犯了他们的专业领域。

最后闹到高层那里,硬是把训练场的实时数据监控给关了。

这种新旧观念的碰撞,在曼联基地里天天都在上演。

要说最憋屈的还是数据部门那帮技术人才。

他们花大价钱从全球26个联赛收集数据,开发出各种高级分析模型,结果发现自己的劳动成果根本不被重视。

有员工自嘲说,他们做的报告就像超市促销传单,领导们顶多扫两眼就扔进碎纸机。

不过新老板拉特克利夫现在放话说要改革,球迷们心里又燃起希望。

可看看现实情况,数据总监的位置空了九个月还没招到人,之前积累的经验和系统眼看就要荒废。

有业内人士担心,这波改革别又变成"拆东墙补西墙"的闹剧。

说到底,曼联的问题不是买个把球星或者换几个教练就能解决的。

现在足球俱乐部管理讲究的是科学决策、专业分工,可老牌豪门积攒多年的"人情味"反而成了绊脚石。

就像老球迷说的,看曼联现在买人卖人,总觉得是在碰运气,少了点现代俱乐部该有的章法。

这事也给其他俱乐部提了个醒。

数据分析说到底只是个工具,关键还得看用工具的人。

曼城、利物浦这些年的成功,靠的就是管理层、教练组和数据团队的紧密配合。

要是各部门各唱各的调,再先进的技术也白搭。

眼看着夏季转会窗又要开了,曼联这次能不能长点记性?

是继续当"冤大头"还是痛定思痛搞改革,全世界球迷都等着看呢。

不过照现在这个乱劲儿,估计还得再交几年学费才能走上正轨。

有球迷苦笑着说:"现在看曼联的转会新闻,比看悬疑剧还刺激,你永远猜不到下一集演什么。

"这话听着心酸,可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。